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中文名称: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英文名称:Mounta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Key Laboratory of Sichuan Province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25年7月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生态农业
![]() |
![]() |
![]() |
主任:李家堂研究员 | 常务副主任:尹华军研究员 | 副主任:胡军华研究员 |
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星耀武研究员担任,副主任由西南石油大学裴向军教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员共同担任。学术委员会成员由国内外高水平的同行专家构成,总计13人。其中,高校委员3人,研究所委员10人;省外委员6人,省内委员7人;依托单位委员3人,学术委员会的组成结构科学合理。学术委员会在实验室的决策、发展与运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实验室每年召开1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与内容进行审议,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与学术成果予以评审,为实验室的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等提供专业的咨询与建议,监督并维护实验室的学术风气,保障实验室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主 任
星耀武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
副主任
裴向军 西南石油大学教授、李家堂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委 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邓东周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杜卫国 复旦大学教授
胡军华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林宏辉 四川大学教授
聂永刚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小丹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吴东东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杨元合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叶 清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
尹华军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1、生态安全格局与风险
2、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与驱动机制
3、扰损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4、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本实验室的前身为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3月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批准设立。经优化重整,实验室于2025年7月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批准,更名为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
实验室已构建一支学历层次较高、以中青年群体为主、人员结构合理且具备团结协作精神的科研团队。目前实验室固定人员达124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113人,具有国外博士后科研经历的研究人员20人,涵盖了研究所生态环境修复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共16个创新团队。实验室拥有国家青年科学基金(A、B)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国家及省部级人才,累计达53人次。
自2008年起,实验室主持各类项目总计1500余项,总经费高达11.5亿元。其中,主持国家级项目500余项,总经费达5亿元,涵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4项、青藏高原二次科考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及任务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重点基金5项;主持省部级项目400余项,总经费为3.01亿元,包括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3项、重点研发项目6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及任务11项;主持横向项目500余项,总经费约3.5亿元。
实验室长期聚焦于长江与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家及四川省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基础性、战略性与前瞻性前沿科学研究与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研发工作。目前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已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科技成果。自2008年起,已在Cell、PNAS、The Innovation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0余篇,研究成果入选“2023四川十大科学进展”;获得授权专利1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5部,提交的咨询管理建议多项被中办采用。此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