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报道》李干杰: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纳入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24
本报记者 李艳洁 南昌报道
一棵不起眼的小草的灭绝,也许就意味着,一种粮食作物在人类生活中消失;或者是一种疾病失去了主要的药材来源,庞大的患病人群失去治愈的希望。
这就是生物多样性,听起来宏大而遥远,但实际上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江西南昌召开的“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上表示,中国将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深入实施“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启动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制工作。
“持续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全面纳入农业、林业、渔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措施的实施。”李干杰强调。
人类的危机
在5月23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多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宁介绍,最新评估报告显示,过去50年,全球物种种群正在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衰退,物种灭绝的速度正在加速,可能对世界各地的人们造成严重影响。
评估报告显示,自197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加了1倍,粮食作物产量增加了300%;但是为了满足这个迅速发展的世界的吃穿生活,在1980年至2000年期间,地球失去了1亿公顷热带森林,农业增长的一半以上是以牺牲完整的森林为代价的。
即便如此,世界上仍有约11%的营养不良人口,亚洲和非洲面临粮食不安全的人数约为8.21亿人;全球40%的人口无法获得清洁安全的饮用水。
在粮食增产的同时,地球土壤加速退化,土地生产力降低了23%。
物种加速消失,目前平均约有四分之一的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约有上百万个物种在几十年内面临灭绝。而由于传粉媒介损失导致全球作物产量面临风险的年度总值约为235至5770亿美元。
此外,到2016年大约有560个驯化的哺乳动物品种已经灭绝,至少还有1000个受到威胁;大约有3.5%的驯养禽类品种灭绝。
作为全球的一分子,中国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生物多样性是粮食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基本要素。”李干杰指出,中国粮食系统虽然丰富,但部分地方品种和主要农作物野生近源种等特有种质资源丧失速度明显加快。
面对严峻挑战,李干杰表示,中国将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在生态和粮食领域采取协同行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贫困等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由中国主办。李干杰称,中国将积极参与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制定过程,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及COP15宣传活动。
“2020年在云南昆明召开的COP15对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并寄予厚望,希望能办成与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一样成功的历史性会议。”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表示,大会将总结《公约》过去1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制定未来10年工作蓝图(2021-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
中国的对策
李干杰表示,我国将启动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持续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全面纳入农业、林业、渔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措施的实施。
在这方面,有些地方已经开始了先行先试。
“我们已经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写入贵州省绿色金融重点支持产业标准。”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介绍。
蓝虹表示,《贵州省绿色金融重点支持产业指导性标准(试行)》以《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为基础和大纲,根据贵州省的产业特点,从《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中甄选贵州省绿色金融重点支持的绿色产业,并合理增加部分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产业。其中,根据贵州省的产业及地域特点,特别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产业,并结合国内、国际标准制定出了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绿色标准。
蓝虹进一步介绍,《贵州省绿色金融重点支持产业指导性标准(试行)》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产业分为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基因多样性保护三个类别。蓝虹举例,濒危药材保护和替代品开发,森林和野生花卉保护,都涵盖其中。
“我们现在已经收集了一批项目,正在对其进行绿色贴标认证,然后进行金融设计,如果达到绿色金融支持最低标准,我们将立即引进最低廉的融资,例如信贷基本按照4.9%的利率发放。如果项目想要发行绿债,我们帮助直接打通央行通道发债,利率大约是3%~4%。此外,我们还引入各种国际资金。”蓝虹称。
此外,李干杰表示,我国还将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快生物安全、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等方面的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监管体系,明确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提升监管水平。这一点已经列入《2019年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要点》。
李干杰指出,中国还将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估,编制《中国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全国生物多样性状况,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平台,明确威胁因素,提炼保护与监管模式,制定保护策略和政策建议。
按照《2019年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要点》的要求,以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重点区域,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大兴安岭林草交错带、新疆荒漠绿洲、农牧交接带等典型生态系统,以及公众熟知、社会关注度高的重要物种及生物遗传资源为重点,开展调查、观测和评估,基本摸清部分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威胁因素、保护状况,观测动态变化,评估一批重要的脊椎动物、高等植物、大型真菌及生物遗传资源的现状与保护成效,形成一批重点区域及重点物种专项评估报告和政策建议等。
摸清底数之后,保护监管就有了依据。
李干杰表示,在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方面,积极推进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做好生物遗传资源、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李干杰同时表示,积极动员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培育自然生态保护后备力量。
(编辑:郝成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