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80余市民踏上商报“实验室之旅”
来源:成都商报 作者:江浪莎 王垚 祝楚华 时间:2014-05-14

  已经濒危的龙洞山溪鲵、划分成小格子间的内燃机实验室、50米高的石油天然气钻机……刚刚过去的周末,由成都商报组织的“实验室之旅”第一趟行程出发,80多名报名市民分两批,先后走进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西华大学组建的四川汽车关键零部件协同创新中心、位于西南石油大学的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成都理工大学共建)。

  千万别以为他们只为科普而来,“我自己正在创业,希望从这些最优秀的实验室中找到契合点,实现产学研合作。”一名市民表示,成都的这些尖端科研成果,不应总是“藏在深闺”,应适时拿出来“亮剑”。

  第一站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

  和几百岁“神龟”亲密接触

  名片

  中国几代科学家的智慧结晶———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馆藏标本达10万多号,几乎覆盖中国所有两栖爬行动物种类,标本种类和数量居同领域全国第一、亚洲第二。标本馆内的科普馆占地660㎡,分为3个楼层,全面展示了两栖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及生态学和行为学特征。

  上周六下午2时,近50名市民走进位于人民南路附近的这间科普馆,小朋友惊奇地睁大眼睛,看着周围或古怪或奇特的动物,不停地追问讲解人员。

  在一个长“胡子”的蛙面前,大家停住了。“这个叫峨眉髭蟾,大家很难见到,它是中国特有物种,但已处于濒危状态。”科普馆工作人员介绍,雄髭蟾每年发情期时,上颌边缘都会长出2~11枚黑色角质刺,用于与竞争者打斗。当成功赢得配偶,产卵完成之后,这些角质刺会脱落,它们也开始了平静的育儿过程。所以,这种长刺的蟾俗称为“胡子蛙”。

  在科普馆二楼,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一只长约1.5米的海龟,足有几百斤重,需要8个人才抬得动,其爪子就有小孩的腿那么粗。这只几百岁的“神龟”是一只棱皮龟,是科普馆里年龄最大的物种。

  据科普馆工作人员介绍,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是生态晴雨表,一个地方两爬类动物逐渐减少,说明该地生态环境很可能在恶化。但是,目前两爬动物的处境并不乐观,不光上述棱皮龟可能灭绝,还有不少两爬类物种事实上已经灭绝了。比如,中国特有产于云南滇池的滇池蝾螈,就因人类活动、水体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已近二十年未在野外发现,被认为已在野外灭绝。

  “听了科普馆的介绍,我更觉得保护动物势在必行。”一位带着儿子来参观的妈妈用刚学到的知识说,据资料统计,已有20多种两爬动物在野外灭绝,还有1000多种生存状况不详,其中部分物种也处在灭绝边缘,“要留住这些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第二站

  西华大学牵头的“四川汽车关键零部件协同创新中心”

  创业老板想在这里找点灵感

  名片

  中心组建单位包括省内外汽车零部件研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和实力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大型骨干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以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技术、清洁高效汽车发动机技术、汽车关键零部件设计及制造技术、汽车先进材料及工艺技术等四个研究方向为研究重点。

  中心实验用房面积7500平方米,试验场地更占到12000平方米。但在上周日下午的参观中,最让“旅行团”心动的,不是高大宽敞的工厂式实验室,而是划分成“格子间”的内燃机实验室。因为这里是校企合作的“重镇”,很多企业研发新产品都从这里起步。这让想搞科技创业,正为合作项目找灵感的普通市民倍感兴奋。

  “我们这里共有7个内燃机台架,今天正在工作的两个,都是企业正在进行的新产品研发。”小格子间的卷帘门一打开,被各种管线缠绕的“钢铁家伙”就出现在市民眼前。西华大学汽车交通实验中心主任王永忠介绍说,这些“大家伙”都是企业为汽车发动机做“控制策略”的实验,“虽然现在发动机都是电控的,但控制程序要经过大量实验,才能算出如何控制最好。”他告诉市民,面前的这些装备便宜的都要几百万元,贵的甚至要上千万元。如果企业自己搞研发,3~5年为一个研发周期,过后这些设备就作废了,很不划算,所以都会到西华大学来做。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西华大学车辆相关专业就开始大范围跟企业合作,如今已名声在外。因为每家企业做实验都需1~3个月,所以眼前这些内燃机台架的“档期”也排得很满,最迟都要提前3个月到半年预约。

  听完介绍,市民罗先生很兴奋———他正是一位搞科技创业的老板,对机械、新能源等很感兴趣,“就是希望从实验室中找到契合点,找到双赢的校企合作项目”。

  第三站

  西南石油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共建的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内最先进钻头

  令市民惊叹

  名片

  该实验室是我国油气工业上游领域最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学科方向设置最为完整的研究实体。实验室紧密围绕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国家重大工程技术任务开展科学研究,“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在服务于国民需要、推动石油与天然气科技进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检查井口设备状态……本次操作开始”,在钻井模拟器实验室,一个复杂的操作仪器前,是对钻井平台高仿真的画面投影,随着仪器智能提示“开始”,实验室科研人员对着满是复杂按键的仪器开始操作。

  “我们现在把钻杆放到井下300米处”,伴随着“实验室之旅”成员们的惊叹声,画面显示出钻杆向下深入地层的剖面图。“等钻杆快伸到井底时,就开钻,通过钻头的力,就可以破坏油气层的岩石……”一番讲解过后,仪器突然出现急促的警报鸣笛声,而画面中,出现了令人意外的井喷。这是科研人员对于油气开采现场事故的模拟,但几下操作过后,发生“井喷”的事故井马上被封住了。

  实验室潘老师告诉大家,这套仪器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石油钻井平台模拟操作设备,是实验室科研人员研发的。目前,这套设备在国内有极大的市场占有率,而大多数都购于西南石油大学。

  而最令参观市民惊叹的,还是石油天然气工程实习基地中摆放的货真价实的钻头。据介绍,这些三牙轮钻头是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一种。而生产这种钻头的技术,就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

  “没想到自己家乡还有这样走在世界前沿的油气开采技术!”市民冯望雨激动地说。年过六旬的英义高在环保监测类实验室工作了40余年,他称,隔行如隔山,“原来开采石油需要如此高含量的技术,原来这样的技术就在成都”。

  成都商报记者 江浪莎 王垚 祝楚华

  摄影记者 王天志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