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回归自然 自然生活,成都人的精神家园
来源:成都商报
作者:王越
时间:2014-05-14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一次意外,让他开始关注“两爬”
喜欢小动物,是不少男孩的天性。李家堂也不例外。20多年前的山东沂蒙山脚下,这个小男孩就经常带着一群小伙伴赤脚在水塘、河沟里捉鱼、捉螃蟹。有小伙伴把捉来的蟹拿去卖钱,但李家堂不,他甚至把它们放在塑料袋或水桶里,把它们养起来。
也许是从小亲近动物,2000年,他报考了山东聊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
不过,李家堂看着课本时,心思却飞到了书本外———他想亲手摸一摸这些动物。所以在学校组织的实践课上,他“私自”跑到海滩上抓回许多海星,还将其做成样品保存。
在崂山实习时,他抓到一只昆嵛林蛙,这也是他第一次听说“两爬”这个动物名词。不过老师马上解释说,“两爬”就是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合起来的简称。
从生物学上说,两爬动物是对环境最为敏感的类群之一,被认为是生态的晴雨表———如果某个地方,两爬动物突然大规模减少,就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已经恶化。这次意外,让李家堂开始了对两爬动物的密切关注。
偶遇特殊蛙卵,他如获至宝带回去
10年前,李家堂从山东聊城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取了四川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师从国内两爬研究泰斗级人物赵尔宓院士,专门研究树蛙。彼时,树蛙研究的资料非常少,甚至连其生活环境都没有完全弄清。这也给了李家堂机会,四川、云南、广西、贵州和西藏等地都留下了他野外采集的足印。
一个老外,让他迷上植物
周小林今年47岁,汶川人,以前在中学教书,后来辞职当导游。殷洁是北京人,学医,和周小林在九寨沟相遇,后来就跟着周小林从事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播。那段时间,殷洁跟随丈夫走遍了横断山区。横断山区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也是让殷洁见到很多花、真正接触到大自然的地方。她便想,自己能不能有个花园,整天生活在花园里,然后把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慢慢种起来?
后来,周小林与殷洁又到丹巴住了四年。丹巴的河谷两岸,矗立着为数众多的碉楼。周小林很喜欢这些川西“乡土建筑”,他甚至跑遍中国,做了一个“中国碉楼数据库”。2002年,周小林在寻找丹巴碉楼的老照片时,发现了一个叫做亨利·威尔逊的英国人拍摄的照片。随后他发现,1899~1911年,威尔逊曾4次来到中国,3次进入横断山域考察,带着沉重的摄影器材,拍摄了几千张图片。不过,出乎周小林预料的是,威尔逊并不是摄影师,他其实是个“植物猎人”,1899年他第一次来中国,就是接受英国一家花木公司的任务,到中国西部寻找特有的植物。
修座花园,展示四川乃至中国植物
在“鲜花山谷”里,种有200亩蜀葵。蜀葵是什么?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其实它还有个名字,叫“一丈红”,因为蜀葵开的花高达丈许,花多为红色。
蜀葵是最早被引种到欧洲的中国花卉之一,比菊花、牡丹、茶花、月季、杜鹃、木兰、珙桐、百合等早了近一两个世纪。到今天,很多欧洲人的屋
约会树蛙
捕捉智慧
用薄膜把脸盆缠起,然后在薄膜正中挖一个窟窿,放入鱼食,再将盆子沉入湖底。这是许多农村娃们常用的捕鱼方法。这也是34岁的李家堂小时候常玩的,不过他现在已经不抓鱼,改“抓”蛇、抓“蛙”了———作为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的副研究员,他每年4~8月,都要到野外考察。
2006年,李家堂前往广西金秀县大瑶山里采集样品,突遇暴雨,老乡半夜领着他们到一处山间小屋避雨。柴火生起,大家都靠近火堆烘烤湿透的衣服。但李家堂环顾四周,发现小屋内一个水桶里有絮状物质。他断定是蛙卵,但与此前常见的蛙卵又有所不同。于是,他将这批蛙卵取样带回成都,放在实验室里养起来,每过几个小时就去看一次,并进行拍照。
几天后,蛙卵大都变成了小蝌蚪。李家堂仍然每天观察记录,为小蝌蚪拍照留念,直到它们长大成年。这也是李家堂第一次观察到一只青蛙从蛙卵到蝌蚪再到蛙的全过程。
一年5个月,他都到野外与树蛙约会
熟悉李家堂的同事们都知道,李家堂能在东北面馆里连续吃上几个月的炸酱面而不厌倦。李家堂认为自己就是对喜欢的东西一直坚持,研究树蛙如此,吃炸酱面也是如此。
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我国的两爬动物也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入川10年来,李家堂已经走遍了秦岭以南的所有省份。每次野外调查,他都争取走更多的地方,亲眼看到他想要的物种。比如,某次李家堂与同事去雅安,抓青蛙抓到半夜才回来,由于通讯不畅,害得同事望着窗外的暴雨担惊受怕了一晚上。
如今,李家堂几乎每年4月到8月,大部分时间都在山间田野寻找两爬动物,为它们拍照、取样,带回实验室。“坚持每年去野外,本来出自兴趣爱好,但现在又能在兴趣基础上做科研,何乐而不为呢?”李家堂说,今后野外考察肯定还会继续坚持,这是他和两爬的“约会”,他不会“失约”。成都商报记者 祝楚华
修座花园
享受宁静
周小林与殷洁现在住在金堂转龙镇的“鲜花山谷”里。这个地方,被当地村民称之为“花园”,“里面种的都是花,咋不是花园!”
修这座花园,周小林说,主要是为了满足妻子殷洁一直以来的愿望:有个地方种种花。但租下一千亩地,这让人难免疑惑:他们的私家花园是不是太大了?
后、墙角,都有这种来自四川的花卉。
从四川走向世界的植物当然不只有蜀葵。当年,“植物猎人”威尔逊从中国西部一共带走了65000多份植物标本,并将1593份植物种子带回西方种植,其中大部分来自四川。最著名的,有被西方称为“中国鸽子树”和“手帕树”的珙桐、有被称为“高傲的玛格里特”的黄花杓兰、有被称为“帝王百合”的岷江百合、有被称为“华丽美人”的绿绒蒿以及后来成为新西兰栽培水果“中国鹅莓”的猕猴桃等。威尔逊因此被西方称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对周小林来说,威尔逊在四川的发现,也引发出他对四川原产植物的兴趣,他也第一次萌生出这样的想法:修一座花园,把四川乃至整个中国原产的植物展示给世人。
现在,“鲜花山谷”里除了有占地200亩、80多个品种的蜀葵,还有一片原生百合花园,这里有10多种珍稀的百合,包括岷江百合、泸定百合、宝兴百合、川百合等。
只要是晴天,就能仰望星空
周小林与殷洁住的屋子,就在山谷正中的缓坡上。红屋顶,红砖柱子,玻璃墙壁。去年5月,他们开始打造这个山谷,10月房子修好,他们立刻就搬了进来。在成都市区的房子,当时一直犹豫着没有卖掉,就怕在这里住不习惯。但几个月过去,他们一次也没回市区住过,哪怕是晚上8、9点,也要驱车回到这里,到花园里住。
爱在这里住,首先是因为环境好。周小林说,他当时给花园选址,为什么选在金堂转龙镇,是因为他发现这个镇上竟然没有一座加油站,方圆一百公里也没有大的工厂,“这里应该是成都环境最好的地方吧”。
果不其然。后来他把自己的天文望远镜搬了过来,发现这里只要是晴天,星星都清晰可见。
在这座大花园里,周小林每天忙着给这个“鲜花山谷”播种、浇水、覆土,殷洁呢,就经营自己的小花园。在屋子旁边,有几亩地被竹子围起来,里面都是殷洁喜欢的花,有象征幸福的矢车菊,有开得无比灿烂的“玛格丽特”(木春菊),有鼠尾草,但更多的还是殷洁最爱的“肉肉”。殷洁有几百盆多肉,她一边展示着她养的“黑瓜”、“紫珍珠”、“山地玫瑰”,一边感叹这些肉肉搬到这里以后,状态比以前好多了———这里场地大,容易晒到太阳,通风条件也好,她以前养的一盆盆的肉肉,到这里都长成一大片一大片的了。
对殷洁来说,搬到这里来也让她发展出更多的爱好和技能。她的小花园里摆满了五颜六色的石头,这些都是她自己画的,颜料一层层地涂,也可以把这些圆圆的石头画成川剧脸谱。画完了石头,再去画玻璃窗。
在这里,每天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殷洁觉得生活一下子踏实了很多。吃着自己种的菜,去附近村里买来不喂饲料的猪,自己做腊肉,健康又绿色。成都商报记者 王越 图/蒋永平
种花种菜
回归质朴
熊英在三圣乡租了三亩地,种花,种菜,种树。她唤这里为“樱园”———有她的名字,也有因缘的意思。熊英说,她从小就有一个梦,前半生尽可能按家人的要求生活,为责任而活,到了40岁,就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现在,在樱园里,果树环绕,鸡犬相闻,每天“睡到自然醒”,她说这便是她理想中的生活。
樱花树下,呆着就好
熊英是个“植物控”。以前她家阳台上满眼都是绿色。不过,在阳台上种花种树限制太大,熊英觉得,植物也是生命,应该给它们更大的空间,不然憋屈得难受。和其他植物爱好者不同,她爱的首先是庄稼和蔬菜。在樱园里,熊英把蔬菜种了个遍,每个季节都有当季蔬菜吃。
菜园之外,便是花园。为了让“樱园”这个名字名副其实,她种下了樱花树和樱桃树。
现在熊英唯一的工作,就是在樱园里呆着。如果没有特别的事要离开,就每天睡到自然醒。睡醒了就去摘点自己种的菜,煮煮饭,写写微博。她自己还酿“花果酒”,实验性质的。她把园子里的樱桃、枇杷、李子、桃子、玫瑰和桂花,各自搭配,正应了《红楼梦》里的话“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动物聚会,其乐融融
因为樱园就在蓝顶美术馆左侧的小山坡上,樱园也被戏称为“蓝顶食堂”。艺术家们来这里,吃食之外,为的是赏花。
樱园内的植物,有好几百种,四川本土的品种基本都有。且说花吧。熊英不爱牡丹,她说,多瓣的花虽然富丽堂皇,但她不需要那么复杂,她偏爱百合、君子兰这样的单瓣花,单纯、清晰。
樱园也是“动物乐园”。熊英说,现在樱园的“保安队”就是四条狗,看门护院。这里猫也不少,最多的时候有二三十只。到了晚上,附近的猫猫狗狗都到樱园来聚会。这里有友好的主人,还有可口的饭菜,为什么不来?
猫狗之外,樱园还养了鸡、鸭、鹅、兔子。这里有各种动物,还有花花草草和果树,还有熊英偏爱的“肉肉”,简直就像一个“诺亚方舟”。
脚踏土地,心更踏实
樱园里的生活,正是熊英一直以来梦想的场景:一个大大的园子,有很多花和树,有亭台和池沼,有菜地,还有地方可以养鸡、养鸭、养狗。住在这样的园子里,自己享受着,别人也能来分享。
熊英是绵阳三台人,在成为樱园的主人之前,熊英当过副区长,也当过某国企的常务副总。这些名头对其他人来说也许很难割舍,但熊英很轻易就放弃了。
放弃一切,回归田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离开单位就没了收入,还要还按揭,在成都熊英也没什么亲友,孤立无援。樱园呢,又不是高端商务会所,更像是自己的小窝,谈不上挣钱。不过在樱园四年,熊英最大的感受是,她变得更“踏实”了,更“稳定”了,也许是脚踏实地的缘故吧。
关于未来,熊英想在市区开一个生活方式体验店,从衣食住行各方面,给大家介绍这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正是她这四年来的最大收获。
成都商报记者 王越 图/受访者提供
我们采访了三个用自己的独特方式与自然对话的人,从他们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