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表日期: 2011-06-01 作者: 文章来源:
打印 文本大小:    

上下五千年的国粹,奠基着我们渊源的文化。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农业一直是我们发展的主导,在中国的13亿人口中,就有9亿多是农民。先秦时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成都平原的沃土,让这里成了鱼米之乡。作为一个生长在这片沃土上的炎黄子孙,这片土地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最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下正在逐步迈向城乡一体化。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各代领导人的带领下,从最初的温饱,逐步步入了小康。作为80后的我们,见证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切实的感受着农村的变化。还记得小时候,那个时候是土地刚分到每个家庭,实行的是包产到户,从事的都是一些很传统的农业,农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辛苦于田间地头,春天种上水稻,秋天收获后再种上油菜或者小麦,如此的年复一年的重复。当时种子不如现在的种子分蘖和结实率高,而且种植方法不够科学,加上肥料跟不上,辛苦劳作一年,收获的粮食有的时候竟然不够一家人吃饱。医疗卫生条件那就更差啦,在一个镇上就只有一家医院,而且医疗器械更是跟不上,生病的原因不容易检出,只能凭借医生的经验,很多时候都是治标不治本,因为生病而去世的人远比现在多,人均的平均年龄还不到65岁。说到教育条件,那是相当的艰苦,那个时候的目标是扫除文盲,大家普遍的意识都觉得读书不能当饭吃,一般来说农村大多都是读书读到小学,觉得可以识字就足够啦,根本就没有想过涵养,丰富自己精神世界这类知识带给人类的快乐。在当时讲求温饱的环境下也是可以理解的,根据马斯洛需求定理,在当时主要的是生理需求,怎么会去追求精神这种深层次的需求呢?

在一代代领导人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的印象中,慢慢的自己种的粮食可以自给自足啦,随着科技的进步,也逐渐引进经济作物。在新时代的和谐社会下迸发着新农村的朝气蓬勃。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成都推出了田园城市的新目标,现在这个目标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田园城市,顾名思义就是现代新型农业下的一种人居理念。这样一种田园城市的打造,是重在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生活中各种需求有保障。首先来说,是要提高大家的收入,发展新型有机经济农业。新型农业就是既能带来收入,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也小。经济作物的种植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在政府的牵头下,现在我们的家乡建立起了猕猴桃种植基地,对口出口澳大利亚;与蚕桑厂取得对口蚕茧贸易;成立了食品公司的原材料示范基地;茶叶种植基地等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这些新兴产业在引进的同时,政府还组织专门的农业技师对大家进行技术培训。在销售和技术的有力保障下种植业、畜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蓬勃发展,各项收入的增加让人们的生活也迈上了新台阶。

田园城市中的城市也不是浪得虚名,农民的住房从最初的茅庐,到后边的瓦房,再到现在政府统一规划的配套设施齐全的小区。为了促进田园城市的规划,政府引进很多商家承包当地农民朋友的田地,在规划小区内建房可以根据户口人数获得补助,而且建成的小区里已经达到城市水平,通气,通水,通电,通网等,而且垃圾回收,医疗保障,健身设备这些都已经配备到位。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是心情愉悦,再加上工作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这样的田园生活就是桃花源记里那种怡然的农居生活。

在这些生活基本需求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其他各个方面也在发展和改善。国家对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视,让我们最初简陋的教室增添很多现代化的设备,比如多媒体,与市区重点中学的远程教学相连,让知识能够更生动更具体的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家长们也意识到了教育对于美好未来的重要性,大家的心中对于教育的认识不再是只要认识字就好,而是感受到了教育和高科技所带来的变化,知识改变人的命运已经深入人心。

从最初的煤油灯到现在的电灯电话;从最初的是否能吃饱到现在的怎么吃好;从最初的无依无靠到现在的各种保障,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一些生活上的变化,更多的还是一种体制和氛围的变化。大家关注的看病难问题也随着农村医疗保障卡的派发得到了解决;养老的问题也随着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迎刃而解。而且现在还在农村成立了社会福利院,那些没人照料的孤寡老人现在也不会担心老无所依老无所养了。这些见证了新中国变化的老人,在一张张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灿烂的笑容,就是对我们周围生活变化的最好的鼓励。

这就是伴随着我成长的农村改变,80后的我们在农村发展的洪波中茁壮成长,今天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力军。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下,很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农村的发展建设中,从基层做起,将最新的科技力量运用到农村,在现在这样一个高压的氛围下,田园城市的这种恬静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将会给大家带来全新的体验,我相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春风一定会在天府之国的带领下,吹遍大江南北,新农村的理念也将深植人心。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