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举办昆明-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的泛喜马拉雅地区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训班
作者:王金牛 时间:2024-01-08

 2023年12月14日—12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资助的昆明-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框架下泛喜马拉雅地区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训班在成都举办。吸引到来自泛喜马拉雅区域的印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五国的21位学员参加了为期15天的培训。此次培训班通过提供专业讲座、小组讨论和作业分享等方式,搭建了国际的互动平台,促进知识交流,为来自“一带一路”和周边发展中国家政府管理部门相关的青年专业人才,涉足栖息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教育研究人员,以及从事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的研究和学术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代表提供全面的培训。培训班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主办,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协助承办。 

 1215日,培训班在成都祥宇宾馆开幕,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谭周亮、科技处处长李东、科技处副处长汤琴、生态领域主任江建平、高寒草地与湿地项目组长高永恒、CNICIOMD四川办公室主任何弈忻等人出席开幕式。项目负责人王金牛副研究员主持开幕仪式。  

 谭周亮副所长代表研究所发表讲话,他向远道而来参加培训班的国际学员表示诚挚的问候,并介绍了研究所所情所况和国际合作网络建设等内容,期待与会人员利用此次培训班搭建的平台加深沟通、建立跨境友谊与长期合作网络,期待泛喜马拉雅区域的多国成员携手制定、规范相关标准,共同涉足更为宽广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与栖息地保护重要议题。印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五个国家的学员代表分别致辞:“相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很多人保护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是相当令人激动的一件事情,这就像一座桥梁联系了大众的思想和行动。每个人都怀揣相同的梦想,采用不同的途径达到目标,大家都以自己各自的位置与角色开展工作。但是,我们最终力求追寻相同的结果,那便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随后开展了 “破冰”环节,所有参会者按照国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分组落脚进行自我介绍,不仅轻松地增进互相的了解,还锚定了区域内从事相似工作的伙伴。  

 培训课程由组织者多次讨论并精心模块化设计,全盘具有良好的逻辑性,便于学员循序渐进理解并吸收,内容涉及了泛喜马拉雅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意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2030目标昆-蒙生物多样性全球框架与国家战略举措、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及生物多样性可持续资源利用、泛喜马拉雅区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监测、加强利用先进技术保护泛喜马拉雅区域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及其他驱动因子对于泛喜马拉雅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与栖息地的作用、泛喜马拉雅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跨境保护及区域合作与全球伙伴关系建立等8个模块60多个课时。除了不同模块多个学科的专业授课,还设计了相关议题的主题讨论、小组讨论、座谈会、关键词与要点绘写等方式交流。来自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生态环境研究院、The Global Institute for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GIIS)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等国内外多个科研院所与学术机构的30多位业内同行专家应邀来蓉授课,授课内容既有最新的研究进展和调查数据,也有多年的工作积累与心得体会,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兼具。  

 我所孙庚研究员、朱单副研究员、王乾副研究员、仲波博士等人分别从九寨沟震后川西高陡坡苔藓植被恢复研究、百年尺度重复摄影在川西地区环境与社会变化监测中的应用、川西草地生物多样性与地理区系、成都平原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林盘等报告给国际学员展示了我所科研风貌。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监测的培训模块中,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石福孙研究员、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站站长高永恒研究员、芒康生物多样性野外台站副站长王金牛副研究员分别基于台站主要监测内容详细介绍了从水土气生多要素指标获取到不同生态系统过程的评估与运行。  

 培训班举办期间,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际组织处董麒研究员亲临会场旁听与指导交流,对于会场的热烈氛围以及培训学员与授课专家的积极精神面貌给予肯定。  

 培训期间开展两次野外科学考察与交流。1219日—1220日,培训班全员赴西昌邛海湿地公园科学考察,学员在两天的时间内共进行了18km的野外徒步考察、惊叹中国政府与科研工作者一道巧妙利用自然资源与景观美学,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将生态系统的功能多样性与服务展现淋漓尽致。1224日—1225日,何弈忻、王金牛带队赴阿坝州大熊猫国家公园开展明星物种大熊猫以及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科学考察,期间得到了卧龙特别行政区全方位的大力支持。培训班学员们沿岷江溯流而上,从干旱河谷到亚高山对岷江河谷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地理环境、植被状况、风土人情等有了较全面认识。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石福孙研究员对台站的区域定位、研究目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等方面逐一进行了实地介绍与系统讲解。  

 1226日下午的闭幕式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学员代表发表培训心得与感言,谈及此次培训班的满满收获,大家纷纷表示在中国的所见所闻颠覆了自己的传统认知与思想局限。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国际大学的Muhammad Zafar Khan副教授、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Komildzhon Saidov博士分别向培训班组织者代表王金牛博士赠送山地生态系统研究专著、塔吉克传统民族礼帽。闭幕式上不时发出热烈掌声与赞叹声,大家既有对此次培训班经历的感慨与不舍,也饱含了对区域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ICIMOD高级专家 Janita Gurung博士、GIIS主任Uttam Babu Shrestha博士、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馆馆长杨维康研究员、兰州大学萃英学院执行院长龙瑞军教授、我所科技处处长李东研究员、副处长汤琴,分别向国际学员颁发培训结业证书。祝贺他(她)们取得的阶段性成绩,期望持续保持与中国及周边同行的交流合作,并祝愿在各自的岗位上获得更大的成就。  

 ICIMOD中国事务专员高级专家易绍良博士代表ICIMOD发表感谢致辞,期待在将来的国际合作中能够与成都生物研究所深化交流合作。王金牛副研究员代表此次培训班组织者以“we lost and we found”为主题词,向所有国际学员与各位授课专家以及所有支持本次培训班的工作人员致以诚挚的感谢与美好的祝福。  

 此次国际培训班在高效紧凑的步调中圆满结束,授课专家以高度专业的姿态、培训学员以饱满不倦的求知精神,紧张严肃中不失活泼互动,专业交流中传递有文化互通,不仅是我所立足西南山地面向南亚次大陆乃至泛喜马拉雅区域开展深度国际合作的有益尝试,也全方位传递了中国科研人员的国际风采与学术素养,更是向周边国家展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发展理念。  

 

 

谭周亮副所长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印度、缅甸、塔吉克斯坦、尼泊尔的学员代表发言

  项目负责人王金牛副研究员主持培训班开幕式

  培训班开幕式学员与组织者合影留念

  培训班精彩瞬间(一)小组讨论

   培训班精彩瞬间(二)专题讨论

  特邀专家培训班现场授课风采(一)

  特邀专家培训班现场授课风采(二)

  培训班全员乘高铁在西昌邛海湿地公园开展科学考察

  阿坝州大熊猫国家公园、岷江流域生态系统、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野外考察

   授课专家代表和科技处负责人向国际学员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Zafar Khan副教授、Komildzhon Saidov博士分别赠送学术专著与民族礼帽

  结业典礼培训班学员与组织者、授课专家合影留念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