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西南干旱河谷区生态综合治理及生态产业发展技术研发”完成项目综合绩效评价
发表日期: 2022-01-17 作者: 胡斌 文章来源:
打印 文本大小:    

 113日,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国家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组织,项目首席科学家包维楷研究员代表项目组向15位技术和财务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汇报了包括项目研究背景、目标及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主要创新性成果、成果产出及应用、经费支出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听取汇报后,专家组审查了相关文档和资料,经讨论和质询,一致认为项目资料齐全完备,数据翔实,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实现了项目预期目标。 

 西南干旱河谷区生态综合治理及生态产业发展技术研发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牵头负责,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等10家单位,历史4年(20177-20216月),项目组研究人员紧紧围绕项目聚焦的核心问题,在红河干热河谷区、金沙江干热河谷坝区与峡谷区、大渡河干暖河谷区、岷江干温河谷区4个典型干旱河谷类型区,针对植被退化与水土流失研究地段,开展了植被恢复和稳定性维持技术研发;针对果园存在的土壤退化问题,开展了农业土壤改良与有机肥生产技术研发;针对西南干旱河谷农业干旱缺水、坡地果园施肥不当与水肥利用效率不高的突出问题,开展了农业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研发;针对干旱河谷区特色果园生产低效的问题,开展了果园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研发;针对西南干旱河谷区明显存在的生物资源利用研究不足和特色产业开发程度低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特色生物资源利用与特色产业发展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发。 

 四年执行期,项目主要形成如下三个方面的成果:(1)在理论创新方面,重新准确界定了西南干旱河谷范围,面积约2,6452km2,揭示了干旱河谷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阐明了乡土植物适应土壤物理结构变化的生态适应机理。(2)在技术创新方面,形成5项乡土植物苗木规模化繁育技术,培育苗木46万株;创新了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与稳定维持技术、黄果柑、芒果和甜樱桃等特色果园土壤改良技术、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和高效高产技术等一系列特色生态产业发展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选育出了特色生物资源优良品系2个,开发特色新资源新产品3项,形成5项产品深加工工艺。(3)在成果应用示范方面,建成西南干旱河谷生态综合治理技术试验示范区5个,示范面积18150亩,发表论文141篇(第一标注),出版专著2部,培养研究生53人,授权专利23项,发表软件著作权6项,发布地方和团体标准7项;培训技术人员9300余人次,辐射带动面积83300余亩,培育企业11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总体看来,项目的产出科学、技术与推动产业升级的价值突出,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区域科学与技术创新和应用,提升了西南干旱河谷区民族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为我国长江上游脆弱山区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产业发展和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动力和新机遇。 

  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会现场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