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院士路、重上峨眉山”野外科考活动圆满结束
来源:知识管理中心
作者:朱丹 张轶佳
时间:2019-08-05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两大计划:“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和“科学教育”,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协调发展,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特别组织“重走院士路、重上峨眉山”公益性科学考察活动。
此次活动由成都生物所知识管理中心(KMC)和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共同策划发起,让孩子们亲身实践17年前由赵尔宓院士带中小学生的野外科考路线。而此次作为领队的科研人员,也正是17年前参加赵院士野外科学教育的蒋珂老师,当时的他只是一个初二的中学生。
朱丹在动员大会上致辞
张家明在动员大会上讲话
出发前的动员大会上,KMC主任朱丹讲述此次活动的背景和意义,她回顾了习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肩负起科学普及的重要使命,致力于挖据和利用好丰富的科技资源,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文化。她强调此次活动得到了院传播局、研究所和相关媒体的大力支持,希望同学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重实践,重思考,认真观察,勇敢记录,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瑰丽。棕北中学副校长张家明代表校方对研究所开展此次活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重走院士路、重上峨眉山” 科学考察队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当年的学生 今天的领队
此次活动追述到17年前的2002年7月19日“与院士手拉手”活动,赵尔宓院士正式带领23名中小学生赴峨眉山进行野外科考。
那一次活动后面发生的事情,可能大家都没有想到:当年参加了该次活动的23名学生当中,就有三名同学后来都从事了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其中,薛飞同学,后来考上了两爬的研究生,从事蛙类听觉研究;吴耘珂同学,后来考到哈佛大学,从事两栖动物的研究。另外一个同学蒋珂,目前在成都生物所李家堂研究员课题组工作,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
结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为建国、建院70周年献上一份礼物,成都生物研究所特别组织了“重走院士路”的野外科考活动,回顾科学家们科学教育的初心,以纪念和传承宝贵的教育精神。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遍
——走进两栖爬行动物之家峨眉山
29号当天,考察小组到了峨眉山已是傍晚,恰逢雨季,雨后的峨眉俊秀安宁,幽静无比,大自然是行走的教室当之无愧。领队老师告诉大家,观察峨眉山的青蛙,最好的季节大概在5到9月,天黑之后。兴奋的同学们安放好行李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头灯、网兜等工具,穿雨鞋雨衣打着雨伞,全副武装朝清音阁迈进。
寻找角蟾蝌蚪
峨眉没有辜负考察小组的期望,确实是观察两栖爬行动物的最好的天然教室。在前往清音阁的路上,同学们不断地发现了正在被蚂蟥吸食的峨眉林蛙、背部图案像树干一样的峨眉树蛙、味道类似臭虫的合江臭蛙、隔得远远的都可以闻到臭味的绿臭蛙、皮肤有明显摩擦感觉的棘腹蛙、大约一年生的峨眉髭蟾蝌蚪、峨眉角蟾蝌蚪等等。每发现一处,伴随着探索、疑问、兴奋与开心,老师就及时娓娓道来其各种属性。在越来越多的讲解示范之下,同学们开始近距离接触这些两栖爬行动物,展开了探索之旅。
同学们发现的各种蛙类
在第二天的夜里,大家开始寻找峨眉仙琴蛙的踪影,聆听它们独特而神奇的叫声。担任向导的李叔叔,也在17年前的活动中当过向导。在李叔叔的带领下,孩子们去到零公里附近的茶山,在走了几百米的山路后,在一个水潭边,终于听到了峨眉仙琴蛙们类似弹奏古琴的叫声,悠扬古典,不绝于耳。然而因为蛙洞大小不一,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此起彼伏。领队老师更是奋力下到水潭,为同学们捉到了一只,然后现场讲解。大自然的神奇在探索与实践中展示地淋漓尽致。
学与行
——科学是将领,实践是士兵
晚上寻蛙,白天学知识学方法。为了给同学们最丰富的知识和体验,老师还从成都带了几十种蛙和蟾蜍的标本,以及显微镜等工具,白天不能进行野外观察的时候,就在宾馆给同学们进行知识的普及。
老师教同学们如何结合参考资料,初步掌握蛙类的鉴定方法;通过标本,让同学们了解峨眉髭蟾,探究其“胡子”的作用; 通过外形观察及肩带骨解剖,探究“蛙”和“蟾”的不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蛙的标本,从中观察每一种的细部特征,又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观察山溪鲵的犁骨齿
学习后的当天,同学们前往峨眉龙洞河考察,寻找龙洞山溪鲵的身影。但是,同学们一无所获,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一只。老师推测说,龙洞山溪鲵种群数量减少,或许跟附近人工饲养的虹鳟鱼逃逸入侵有关,虹鳟鱼是食肉的,山溪鲵在它们面前不容易存活。
展示刘承钊院士的野外科考笔记
达芬奇说过“科学是将领,实践是士兵”,因此,工作人员特地带了“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祖师爷”刘承钊院士1930-1940年间的野外科考笔记,以及详细的科研日记、论文、手绘图等等真迹。看着泛黄的有七八十年历史的笔记,同学们感受到了老一辈科研人的严谨、艰辛和不易,也体会到科学大家们不仅有善于思考的头脑,还拥有着敢于实践的双手和勇于跋涉的双腿。
我们走的再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
活动结束后,大家依依不舍在签名册上署名留念合影。同时,科研人员也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让同学们有问题随时咨询,也“曝光”了自己的地址,让同学们周末和假期可以去办公室“围观”。蒋珂老师怀念地说: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赵尔宓院士就是这样对我的,来信必回,经常周末给我学术和伙食双重“开小灶”。感动于成都生物研究所这样的科学教育传承!
知识管理中心支部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活动中曾学习了习总书记在中共一大会址的讲话:“我们走的再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
科学教育的路,两栖爬行动物人不会忘记,成都生物所人更不会忘记!
这条路,我们一直走下去。
后记:此次科学考察历时三日,已圆满结束。KMC组织新华社、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新浪教育4家媒体全程报道本次活动,新浪微博#重走院士路#话题阅读量接近50万,新华社和新浪教育的现场报道也引发传播热潮,相关科普课件及微视频正在制作中。KMC致力于讲好科学家的故事,传播好研究所的声音,树立研究所形象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