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民间“还魂草”成村民“脱贫草”
时间:2018-04-25

   

  石斛成农民致富法宝 视觉中国

   

  何涛与石斛 受访者供图

  石斛在民间有“还魂草”之称。在秦巴山区,种植“还魂草”成为特色产业,还引发了一种一体化的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产业扶贫新模式,给当地和周边村民带来了致富希望。

  彭 丽 本报记者 盛 利

  这几天,在四川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魏子村,一种郁郁葱葱长势旺盛的“仙草”正成为村民们的致富“法宝”。“这季节,石斛正逐渐萌发新芽,很快便可开花结果,繁殖生长。”看着长势旺盛的石斛,一位村民喜滋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石斛被誉为“九大仙草”之首,又名“不死草”“还魂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等功效。如今,在魏子村这个位于国家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秦巴山区的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村,这种民间的“还魂草”,不仅成为当地村民的“脱贫草”,还形成了以小麦、食用菌、石斛为核心的“麦—菌—药”一体化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产业扶贫新模式,成为带动当地、辐射周边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

  改变的背后,是科技特派员、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副研究员何涛忙碌的身影——自2016年11月成为了当地的驻村科技干部以来,她的足迹踏遍这个小山村的一草一木,一剂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的科技扶贫“药方”,写在了广袤的秦巴山区。

  把脉开方

  新品种引领特色产业

  魏子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刚到村里的时候,何涛心里很发怵。“自己是带着任务来的,如果不能帮扶村民脱贫致富怎么办?”走访贫困户、技术培训、田间地头调研,是她早期驻村生活的常态。通过走访,不仅对贫困户家庭情况和村里的产业现状有了了解,也逐渐熟悉了山里的一草一木。

  驻村前,何涛已在中药材石斛的科研领域“浸泡”了10多年。驻村后,何涛在魏子村前期已引种金钗石斛的基础上,首先为当地引进了新种源叠鞘石斛“川科斛1号”和“川科斛2号”,这两个品种是成都生物所采用系统选育法经过10年时间从夹江山区人工栽培石斛群体中选育出来的,并通过省级审定。以前主要在夹江当地产区进行示范推广,何涛则计划将示范推广范围逐渐扩大至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的秦巴山区和乌蒙山区。

  去年2月,何涛冒着山区风雪亲自将2万余元的叠鞘石斛送到魏子村,免费提供给村民栽种。到了6月,新芽萌发、老茎开花,千百年来民间的“还魂草”成为了贫困群众的“脱贫草”。新品种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当地品种类型,降低了单一品种种植带来的风险,还为周边贫困村和贫困户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成为特色产业之一。通过产业扶贫等措施,该村17户贫困户全部找到了有效的增收途径,贫困户的年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2800元,到2016年年底增长为5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

  对症下药

  因地制宜摸索扶贫新模式

  驻村还不到一年,长势喜人的石斛就化解了何涛此前的担忧,也让村民吃上了脱贫致富的“定心丸”。但何涛仍思考着如何在扶贫工作中做出特色和有所创新。

  “香菇、羊肚菌等为主的食用菌,也是当地贫困山区的主导产业。但食用菌采摘后,菌渣被村民随意丢弃,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如果能把菌渣回收起来,再次利用就好了。”何涛动起了脑筋。根据多年科研经验、结合本职单位在秦巴山区的扶贫项目,她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麦—菌—药”一体化的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产业扶贫新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耕地先种植小麦,将小麦成熟收获加工后剩余的麦麸与其他成分混合制作成袋料菌包,用于种植食用菌,食用菌采摘完后,废弃的菌渣再作为种植石斛的栽培基质加以回收利用。这种通过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复合种植的良性循环,既能提高小麦的利用率,又能对食用菌的菌渣等农业废弃物作为新的资源再加以利用。

  目前,何涛已用菌渣作为栽培基质种植了5000株石斛进行试验并获得成功,计划未来进一步扩大示范面积。她表示,这种“麦—菌—药”一体化的科技产业扶贫新模式如在当地落地生根,将有助于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的绿色农业发展体系,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标本兼治

  多渠道让群众走上致富路

  “以前都是待在实验室里做做实验、写写论文。”何涛说,参加扶贫工作不仅让所学知识和研究成果有了用武之地,同时,在理论结合实践的科技扶贫工作中,由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使自己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和完善。”

  “村民特别淳朴,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感觉自己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洗礼。”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年冬天她走访贫困户时,山里下着大雨、路面湿滑,自己的鞋袜全部被雨水泡湿浸透,一位村民见状赶忙将自己女儿的新袜子拿出来让何涛换上。何涛心里特别感激,后来还专门购买了新袜子还给了村民。“在贫困户家走访调查,村民都会热情地挽留吃饭;去田间地头调研,村民还会主动用摩托车捎上一程。他们把我当亲人一样,心里暖暖的。”她说。

  面对村民脱贫致富的渴望,何涛从不懈怠,有时即使回成都办事,心还留在了当地。她利用电话、微信或QQ和贫困村的干部和村民保持联系,便于了解和掌握村里的情况以及石斛长势。甚至当地山区每次大雨和暴雨后,她都会提醒村里注意山崖和道路垮塌。

  目前,何涛还在广泛开展石斛及中药材科学种植的技术讲座和培训,编写石斛栽培技术资料,随时接受种植户的咨询和答疑解惑;为村里编写各类扶贫项目,争取协助贫困村能得到更多的扶贫资金支持。“希望通过科技帮扶,真正让贫困群众走上增收致富之路,实现精准脱贫。这是我工作的原动力。”何涛说。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