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五小叶槭:等待被拯救……
时间:2018-04-02
五小叶槭叶片
1974年6月24日,邱发英采集到的五小叶槭标本
本报记者 胡珉琦
横断山脉是青藏高原山脉体系中极具个性的一座,它独占高原的东南缘,是全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快速隆升的过程中,横断山地区的物种分化速率也大大提升。与红枫并称为世界两大观赏枫树的五小叶槭就是在那时分化出现的,并成为中国四川的一种特有物种。
植物学家为寻找它曾费尽波折。直到4年前,因为一起公益诉讼,才让这个同大熊猫一样珍贵,却在国内默默无闻的极危物种,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五小叶槭仍在等待被拯救。
一次戏剧化的相遇
在1997年第5期《植物杂志》的封面上,刊登了一张令全世界植物学界都兴奋异常的照片。
照片上,这种植物叶片的形态比较特别,有5个或7个狭披针形的小叶片组成,看上去类似人们熟悉的红枫,叶片下还挂着黄色的果实。这种植物的学名叫五小叶槭。
五小叶槭是中国的特有种,分布范围极为狭窄,仅产于四川西南部的横断山脉,生长在海拔2200~3000米的河谷地带。
1929年7月,美国植物学家、探险家洛克首次在四川省木里县雅砻江西岸发现了它,并留下了标本,经鉴定为槭树属的一个新种。
1937年,我国植物学家俞德浚在木里县考察时,第一次采集到了带有成熟种子的五小叶槭植物标本。正是因为这些种子,当它们漂洋过海去到欧洲的植物园,被西方园艺学家们培育成功后,那里的人们才真正见识到它的美。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印开蒲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说,它叶型独特、树冠高雅,一年四季的色彩由绿变黄,再由黄变红,因此成为了与红枫并列的世界两大观赏枫树,可以与被誉为“中国的鸽子树”——珙桐相媲美。
然而,在之后的近半个世纪里,植物学家却再也没能在野外见到它们。直到1974年,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的邱发英意外采集到了两份五小叶槭标本,可这也只是它们的短暂现身。
《植物杂志》的彩色封面照拍摄于1989年7月,作者正是印开蒲。8年后,印开蒲特地为杂志写下了一篇拍摄追记,回忆当年那段充满戏剧性的经历。
为了寻找五小叶槭,印开蒲连续跑了三年。由于当年还没有使用GPS设备,标本记载的采集地点范围较大,“对于这样一种本身分布就十分稀少的物种来说,要想在峡谷密林中找到它,无异于大海捞针”。
1987年,他两次失望而归。第二年,他手脚并用在灌木林下爬了3天还是没有结果。就在快要放弃的时候,却偶然发现了一位藏族老人,老人装小猪的背篼面上遮阳用的树枝,竟然就是五小叶槭。
印开蒲向老人详细询问了它们的来源,顺着老人的指示,最终找到了20多棵野生的五小叶槭,而大部分树枝都有被砍伐过的痕迹。更遗憾的是,所有树上没有一粒果实!
在地图上记下那里的详细地点,印开蒲决定来年秋天再来。第二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地采集到了带果实的标本,并且拍下了这张彩色反转片。
就当印开蒲以为调查任务可以圆满完成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和泥石流,差点要了他和同行成员的命。他们的车侥幸逃脱,未被冲入波涛汹涌的雅砻江,又因为公路塌方,在县城被困半个多月。
印开蒲还记得,当时当他们终于冲出危险区,到达冕宁县境内的第一个彝族村寨时,当地村民用珍贵的传统礼节来欢迎他们。
“村民杀了一只大公鸡,把鸡血滴入装满酒的碗内,叫我们每人喝上一大口,据说这样可以保佑所有人一生平安。”印开蒲说,“也许就是那一大口鸡血酒,竟让我活到了今天的古稀之年。”
8年以后,这张照片让全世界植物界和园艺界看到了神秘的五小叶槭的野生图像,四川西部也因此吸引了很多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前去考察。
迁地保护克服水土不服
五小叶槭虽然受到各国园艺界的重视和喜爱,在国内,它却始终默默无闻、无人问津。
印开蒲之所以8年后才公开这张照片,是因为当时寻找五小叶槭其实是受《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二册编委会的委托,调查五小叶槭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采集凭证标本。多年过后,谁也没有料到,《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二册最终石沉大海。
这直接导致了五小叶槭等一大批珍稀植物未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也深深地影响了这个珍贵物种的命运。
因为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关于五小叶槭野外种群和生境的调查直到2005年才正式开始。中国科学家和国际团队的几次考察结果表明,五小叶槭的处境堪忧。
已发现的只有4个种群,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康定县、雅江县、九龙县和木里县,当时加起来一共也只有500多棵。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等级标准,五小叶槭属“极危物种”。
印开蒲解释说,一方面是由于这个物种自身的特点。它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一个分化的种类,生长环境比较严酷,种子空壳率很高,发芽率很低,野外自身繁殖本就不易。
其次,五小叶槭生长的河谷地带过度放牧,容易遭到牛羊的践踏和啃食,再加上当地村民还喜欢砍伐五小叶槭枝条用作薪柴,这都使得幼苗难以存活、长大。更重要的是,当地的水电站和公路修建项目会给它们本就狭窄的生存环境带去致命的威胁。
针对濒危植物的保护,迁地保护是抢救濒临灭绝的野生五小叶槭种群的主要方法之一。历史上,关于五小叶槭人工栽培的尝试在上世纪40年代它们刚刚走出国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根据印开蒲的记述,最初的尝试很不成功。
五小叶槭到了西方就水土不服。德国、英国、美国一些植物园的五小叶槭相继莫名其妙死去,几乎无一存活。当然,这与当时五小叶槭生存条件的研究不足、人工栽培的技术不成熟有直接的关系。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设在四川岷江上游的茂县生态站首次成功地用种子繁殖出了第一批树苗。此后,四川省林科院、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也都成功地进行了规模化的引种繁殖。这让五小叶槭的延续生存成为可能。
目前,它们面临的最大困境是野外生境遭人为破坏。
第一例保护濒危植物的公益诉讼
2016年2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18种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五小叶槭被列入其中。随着近几年对于五小叶槭的广泛报道和宣传,更多的当地村民认识了五小叶槭,同时对于五小叶槭的保护意识也开始增强。
就在去年9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高信芬课题组的余奇等人对分布在雅江县、康定市、九龙县和木里县的四个五小叶槭野生种群进行了最新一次的调查。由于道路塌方造成的交通原因,有两个已经被报道证实的较大的五小叶槭分布地点没能亲地实测,剩余两个点共计发现五小叶槭527株。看来,目前五小叶槭的野外数量应该比之前调查统计的有明显增加。
然而,非常不利的是,雅砻江及其支流上正在大量修建梯级水电站,修建施工过程中的直接伤害,以及大坝建成后水位上升造成的淹没,都会让五小叶槭的野生种群遭受灭顶之灾。
2014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绿发会)对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提起了公益诉讼。这起我国第一例保护濒危植物的公益诉讼,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关注。
绿发会指出,水电项目中的牙根一、二级水电站正常蓄水后,将淹没雅江县五小叶槭的绝大部分所在地,对其生存构成严重威胁,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而为了修建水电工程而铺设的道路施工,也被指已经毁坏了一些五小叶槭。
印开蒲特别提到,水电站曾提出的相关保护措施,比如将现有野生种群进行移栽,是根本行不通的。“植物移栽的时候,根系必须带着土壤,才能保证日后存活。而五小叶槭生长的地方属于干热河谷气候,土层十分干燥,只要把植株拔出来,土就留不住。”
经了解,自去年6月,绿发会与被告在泸定县人民法院召开庭前会议后,该案件至今没有明确进展。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迟迟没有更新的今天,五小叶槭这个“极危物种”的命运依然让人充满忧虑。
生长在雅砻江支流力丘河河谷边上的五小叶槭 印开蒲供图 蒋志海制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