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四川日报》加大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效益监测力度 确保公园生态建设精准发力
发表日期: 2020-12-09 作者: 文章来源:
打印 文本大小:    

 随着成都市“东进”战略的实施,龙泉山脉将由城市外围生态屏障跃升为城市“绿心”,承担着筑牢全市生态安全格局、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使命。建设中的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涉及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金堂县等,规划面积1275平方公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最大的城市生态绿地。自2018年开始,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委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开展针对公园全域的生态效益监测。项目负责人潘开文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对公园内典型植物群落和生态类型、生态要素等进行长期固定及实时监测,综合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无人机、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天、地、生”一体的生态智能监测网络,初步实现了对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多维度、大尺度、可视化监测。□刘成铭 

 编制形成了《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智能监测实施方案(2018-2035年)》。研究团队充分运用城市森林公园项目国际咨询“智慧龙泉山”建设策略成果,将集成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无人机、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天、地、生”一体的生态智能监测网络。计划到2035年建成100余个固定监测点,实现对公园典型植物群落、生态类型、生态环境要素等61项273个指标的长期固定监测,以及数据的实时获取、长期保存和集成应用共享。 

 逐步搭建起生态智能监测系统骨架。针对龙泉山生物多样性、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要素历史数据资料缺乏的问题,已选址建成27个永久性生物多样性固定监测样地、4个径流观测场、13个生态环境要素监测微站、两个重点景区游客监测站,区域生态要素首次得到系统调查和记录;利用高清卫星影像,运用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初步搭建起生态智能监测云平台,实现监测设备的在线管理,监测和调查数据的安全保存、在线查看、统计分析,整合接入龙泉驿等区县森林防火、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数据,逐步形成生态监测“一张图”。 

 生物多样性调查取得重大发现。研究团队在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内发现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香果树、桢楠、喜树、野大豆、梓叶槭、红豆树等,其中,香果树、桢楠、野大豆等野生分布为区域内首次发现。香果树被世界著名植物学家威尔逊誉为“中国森林中最美丽动人的树”,目前国内多见零星分布,而龙泉山野生种群数量约30株,胸径最大者74厘米,自然更新良好,在四川盆地丘陵区内较为罕见。共鉴定植物325种,筛选出大叶桂樱、小花花椒、梭罗树等122种具有生态造林和城市绿化利用前景的乡土植物。 

 发现公园人工造林的自然参照对象。调查中发现公园内有保存完整的天然常绿阔叶林约两公顷,群落结构完整、物种丰富,包含桢楠、黑壳楠、小花花椒、香果树等110余种乡土植物,颠覆了对公园森林植物种类单一的传统认知。发现成片分布的天然落叶阔叶林约100公顷,为天然常绿阔叶林受破坏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群落结构完整,包含麻栎、栓皮栎、黄连木等40余种乡土植物。发现林龄超过70年的人工柏木林约1.5公顷,历经多年自然演替,群落中已出现四川润楠、小叶青冈等阔叶树种,灌草层出现众多喜湿物种。据研究团队骨干张林、伍小刚介绍,这一系列发现为公园“增绿增景”恢复地带性植被、营建近自然森林提供了理想的参考对象。 

 完成城市森林公园生态价值年度测算。2019年监测数据显示,公园二氧化氮、PM10等空气污染指标均低于同时段全市平均值,夏季平均气温较同时段全市平均值低1.3℃;月平均负氧离子浓度1310个/立方厘米,达到“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标准,且与林外相比,林内负氧离子、氧气含量分别高出23.42%、5.62%,龙泉山增绿增景生态功能提升成效明显。研究团队采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方法,重点关注大气净化、固碳释氧等50项指标,构建起生态价值综合评估体系,测算出2019年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414亿元,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价值100.16亿元。 

 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副主任骆丹表示,管委会还将持续推进生态效益智能监测系统“天、地、生一体化”建设,开展公园资源本底航空遥感调查,绘制森林植被地图;加强野生动物、入侵植物等生态监测,摸清生态资源本底;用好监测数据,针对短板缺陷精准发力,确保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2035年全面建成功能完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功能基本形成。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