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光明日报》在中药资源中获得更多药物发现
发表日期: 2016-12-16 作者: 文章来源:
打印 文本大小:    

  【扎根西部 奉献科学】   

  “怎样才能避免西方药物发现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问题?”带着这个问题,200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过一段博士后的王飞回到了祖国,来到了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带领团队在我国传统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特色的药物研发新途径。

  在对药物发现的研究中,王飞利用自己对生命科学研究的背景优势,从国家在医药健康领域中的重大需求出发,利用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传统积累的资源优势,通过采用化学和生物学学科交叉研究手段,发现了新的药物靶点和疾病发生机制。

  实现传统中药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是有效推进西部地区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近年来,王飞针对四川地区产量较大的中药女贞子,开展其抗骨质疏松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并随后入选了2009年度“西部之光”重点项目《女贞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

  “‘西部之光’项目的实施,促进并提高了我在学科交叉研究的水平和能力。”王飞说,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目前已经在女贞子抗骨质疏松活性成分的分离和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多个研究成果,授权专利两项。在该项目的带动下,王飞还专门带领团队针对西部地区道地药材的有效成分开展研究,阐明了菟丝子、淫羊藿、大黄、黄连和慈竹等中药的抗骨质疏松和抗炎药等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促进了中药质量标准的建立和临床应用。

  王飞认为,“西部之光”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了青年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学科交叉与交流。这不单单是一个科研项目,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的实施,能够大大激发个人和团队开展更多科研工作、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

  (本报成都12月15日电 本报记者 李晓东)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