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揭示海南热带雨林两栖动物道路致死格局
来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 作者:杨胜男 时间:2024-10-14

道路致死(即车辆与动物直接碰撞导致的动物个体死亡)是道路对野生动物最直接、最广泛的影响,每年道路致死的野生动物个体数以亿计。因此,掌握野生动物的道路致死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已成为全球道路生态学的重要议题,能为实施相关的缓解措施提供科学支撑。

许多热带雨林地区正经历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开发活动促进了热带雨林中道路的不断扩张,改变了区域原有的环境条件,导致野生动物面临着日益增加的道路致死风险。两栖动物对环境依赖性强、迁移能力弱,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着种群下降甚至局部灭绝的风险。道路致死叠加了两栖动物所面临的生存威胁,是导致其种群下降的最主要人为因素之一。然而,与其它脊椎动物类群(如鸟类和哺乳类)相比,两栖动物体型较小,其道路致死个体检测率较低,且致死个体会在短时间内消失。这些因素使得两栖动物的道路致死风险被严重低估,在道路致死研究中也往往被忽视。此外,热带雨林野生动物道路致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南美热带雨林,对亚洲热带雨林的研究严重不足。


图1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两栖动物部分物种生态照


图2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道路交通规划布局图

(引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交通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0~2035)》)


图3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各类型道路


图4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及两栖动物道路致死调查样线地理位置分布图


图5 道路致死野外调查工作照


图6 道路致死的部分两栖动物个体


海南国家公园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高度的物种特有性,栖息着650余种野生脊椎动物,其中两栖动物40余种(图1),是我国受威胁两栖动物物种最为集中的地区。与此同时,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海南中部山区为大众提供了多样的热带自然景观,已成为了生态旅游的热门区域。当前,海南国家公园内分布着多条国道、省道,以及一条高速公路(图2、3)。已形成以中线高速为轴线,以国道和省道为骨架,县道等为支撑的道路网络。这些道路既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根据交通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未来将在海南国家公园规划布局旅游环线2条,包括六片区环线、尖峰岭环线。

亚洲热带雨林拥有丰富的两栖动物,但对道路致死格局的掌握却严重不足,这导致其两栖动物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鉴于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胡军华研究员课题组聚焦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图2),首次解析了海南国家公园内两栖动物的道路致死格局。综合2021-2022年覆盖海南国家公园全域的野外抽样调查(图4-6),从物种、季节和空间等维度探讨了区域内两栖动物道路致死格局。研究结果显示:1)种群丰度高的物种更易遭受道路致死的威胁。其中,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是国家公园内道路致死数量最多的物种(图7);2)旱季和雨季两栖动物的道路致死风险无显著差异(图8);3)两栖动物道路致死个体在空间上呈聚集性分布,致死数量与道路两侧建筑物比例呈正相关。道路两侧建筑物面积占比高的路段,道路致死数量更大(图8)。

基于研究结果,为降低海南热带雨林两栖动物的道路致死风险,建议优先在海南热带雨林道路两侧建筑较多的路段采取安装围栏、限速等缓解措施,以减少高丰度物种的道路致死数量。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与多维度的格局分析,为后期优化亚洲热带雨林中两栖动物道路致死缓解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科学支撑。研究成果近期以“Amphibian roadkill patterns in an Asian tropical rainforest”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rd.2024.104396)。已毕业硕士研究生贾乐乐为论文第一作者,胡军华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交叉团队等项目资助。



图7 两栖动物各物种的道路致死个体数及物种特征对道路致死率的影响


图8 季节和环境因素对两栖动物道路致死数量的影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