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在尼泊尔两栖动物整合分类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作者:赵天,江建平 时间:2021-07-01

 喜马拉雅山南坡一直以来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北邻中国,其他三面与印度接壤,维持着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根据历史记载,尼泊尔境内共有两栖动物52种,但相关信息主要来源于25年以前的研究,且这些记录大都基于其邻国分布的物种信息(即印度和中国西藏自治区),缺乏全面详细的野外调查。同时,随着近几十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在分类学上的广泛应用,极其有必要采用整合分类的研究方法(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调查尼泊尔境内的两栖动物及其分布。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动物进化与保护团队在江建平研究员的带领下,从2010年开始在尼泊尔境内进行了多次野外考察,足迹遍布该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图1),通过长达十年的工作,已经在尼泊尔境内发现两栖动物38种,隶属于27科(图2)。其中已经发表新种4个(有尾类疣螈属新种Tylototriton himalayanus、无尾类姬蛙属新种Microhyla taraiensis、无尾类齿突蟾属新种Scutiger ghunsa、无尾类湍蛙属新种Amolops mahabharatensis),另有部分潜在新种有待进一步分析。此外还有尼泊尔两栖动物3个新纪录,并订正了1种即Sphaerotheca paschima的分类地位。 

 该项研究测定了含盖2738种的235号标本线粒体16s DNA barcode序列,结合已有报道同科属的物种分子信息,分析并呈现了它们在其科属中的分子系统关系。此外,也对每个物种进行了形态特征分析和分类评述,并配发了每个物种的动物照片。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分子生物学手段在分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增加了学术界对尼泊尔两栖动物的了解,为在区域内进一步开展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该区域将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工程、高速公路工程、区域水利工程等)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研究成果以“An Integrative Taxonomy of Amphibians of Nepal: An Updated Status and Distribution”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该项工作得到了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2019QZKK050105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SFC-31471964)的资助。 

  文章链接 

 

  野外调查点 

 

  尼泊尔两栖动物的分类地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