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在生物多样性野外调查方法取得进展
作者:陈有华
时间:2020-08-31
样线法是野外生态学调查的最基础方法之一,其优点是相对简单、快速和便捷,但是这样也容易造成野外采样的不独立性和非随机性。一直以来,样线调查方法主要被应用于物种密度的估计上,其在群落水平生物多样性的估计一直没有被建立相应的生态统计方法。
成都生物所陈有华研究员与中兴大学沈宗荏教授等学者合作,于2019年在生态方法学旗舰期刊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10:1015-1023)首次提出利用一种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来刻画带有时间先后次序的样线调查生态数据,并提出了利用在走样线的过程中先后遇到同样一个物种的个体的概率(称之为同种相遇指数)来评估群落水平多物种的聚集分布式样。该指数的特色是计算相当地简单。
事实上,同种相遇指数可以写成单个物种的同种相遇指数的加和。基于这个重要性质,陈有华研究员与沈宗荏教授再次联手合作,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证明了同种相遇指数与描述空间自相关的莫兰指数(Moran's I index)有着巧妙的数学联系,即是,同种相遇指数可以写成单个物种的莫兰指数的加权平均形式,其权重大小由物种相对多度所决定。这个发现揭示了物种分布聚集度与空间自相关的内在联系。某种意义上,物种分布聚集度等价于空间自相关。两个指数的数学联系,也为进一步研发新的基于样线调查法的生物多样性估计方法提供了重要启示。
比如,野外调查工作中,先后被调查的物种个体之间间隔的距离不等,简单的同种相遇指数不能用来评估调查距离的不均一性。因此基于我们发现的同种相遇指数与莫兰指数的数学关系,我们进而推导出基于调查距离的同种相遇指数,以便更精细地刻画多物种分布聚集度。同时,我们也推导出了能刻画多物种功能性状聚集度的同种相遇指数。最后,我们给出了这些新指数与莫兰指数的数学关系式。
该研究成果以Unifying conspecific‐encounter index v and Moran's I index为题,在生态学权威期刊Ecography(IF=6.46)以简报形式刊出。研究得到了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31000000)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303)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