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成都生物所揭示不同生长型苔藓功能性状关系差异
发表日期: 2015-12-09 作者: 王喆 文章来源:生态中心
打印 文本大小:    

 苔藓植物由于体型微小、代谢能力低,其生理生态学研究往往无法在叶片水平上进行,不得不转而在个体或种群尺度进行研究。然而,苔藓植物的个体、种群结构差异极大,反映出其迥异的环境适应策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光合效率(光截获、CO2扩散)和营养分配模式。例如垫状(cushion)、丛集型(turf)藓类等直立(erect)生长的苔藓,其直立茎由许多层叶片或分支重叠而成,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的丧失、抵抗强光危害,因此较为适应明亮、干燥的环境。而交织型(weft)、平铺型(mat)苔藓则平伏(prostrate)生长,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光能,却不利于控制水分流失,因此往往只能适应较为阴暗潮湿的林下环境。以前的研究多数仅限于调查不同结构苔藓的分布状况,探讨其解剖形态的差异,缺乏对生理水平、生长状态的比较研究和深入理解,因此尚缺乏明确的理论依据证明苔藓植物表型形态结构与其生理生态功能适应性的联系。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包维楷课题组博士王喆、刘鑫以四川达古冰川保护区冷杉老龄林下的28种苔藓植物为对象,测定了一系列光合、养分及形态学指标,分析对比了直立和平伏型苔藓的功能性状水平及关系的差异。研究发现,直立型苔藓比平伏型苔藓具有更高的光合能力与光合养分利用效率,二者的性状关系基本与以前维管植物叶片的关系规律相同进一步研究发现,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导致苔藓种群具有不同的氮利用模式和光截获效率。比较而言,直立型苔藓会将更多的氮元素用于合成光合色素以吸收光能,而平伏型苔藓的结构优势使它们具有更高的光能利用效率。研究表明,苔藓植物生长形态的分化对营养分配及光合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而控制着它们的功能性状关系。 

 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Oecologia,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原文链接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