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提取物有望治愈埃博拉疾病
来源:《科学》 作者:Robert A. Davey 时间:2015-03-12

 

 

216日,利比里亚蒙罗维亚,利比里亚部分学校因埃博拉关闭6个月后复课。

美国得克萨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中草药提取成分汉防己碱是埃博拉病毒“克星”,有望在今后两到五年内用于治疗埃博拉感染疾病。

阻隔“通道”锁住病毒

研究成果26日发布于美国《科学》杂志。研究人员说,实验发现,汉防己碱有效抑制了埃博拉病毒对培养皿中人体白细胞的侵蚀,且显著提高了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实验老鼠存活率。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细胞,埃博拉致病机理一大要点就在于免疫力破坏。研究人员认为,汉防己碱作用在于阻断了埃博拉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关键性“双孔通道”。埃博拉病毒与宿主体内细胞受体结合进行胞饮作用后,开始生命周期。一旦入侵开始,埃博拉病毒会移动到细胞的核内体和溶酶体处,使自身含有独特糖蛋白的包膜分解,以便和细胞膜内壁的蛋白物融合释放病毒核衣壳,开始基因转录复制繁殖。

核内体为囊泡结构,为细胞外物质进入细胞内提供了运载途径,其运载受“双孔通道”控制。研究人员发现,汉防己碱能够阻隔“通道”,从而“锁住”埃博拉病毒。

研究负责人、得克萨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病毒学家罗伯特·戴维说:“病毒被困在囊泡内,无法逃脱。运送路线从而改变,病毒最终被杀死。这终止了传播。”

“当我们用老鼠做实验时,这一药物抑制了病毒的复制,让绝大多数老鼠存活,”戴维说,“研究进展令我们兴奋不已。”

对研究成果谨慎乐观

埃博拉病毒是迄今发现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病毒由体液接触传播,传播速度快,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主要症状为高烧、头痛、腹泻、呕吐和出血等。

埃博拉疫情2013年底暴发以来,已经在西非三个重灾区国家致死超过9500人。迄今,市面上尚没有获得批准使用的埃博拉药物和疫苗。就最新研究成果,戴维表示,研究团队现在“谨慎乐观”。“我相信,控制疫情的药用量是安全的,但我们仍需要进行更多研究去证实这一结论。”戴维说。

研究人员接下来的试验包括灵长类动物测试和人体临床测试。戴维估计,汉防己碱疗法可望于两到五年内用于埃博拉疾病治疗。

参与研究的德国弗赖堡大学微生物学家诺贝特·克拉格波尔形容,汉防己碱是抑制埃博拉病毒传染的“最有希望”药物。

不过,《科学》杂志配发的另一篇评论文章泼冷水说,汉防己碱研究并不能表明“一个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近在眼前”,原因包括尚未在更能说明疗效的恒河猴中进行测试,而且给实验鼠所用的剂量当被用于人体中时可能有毒等。

(来源:新闻晨报    陈立希(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Two-pore channels control Ebola virus host cell entry and are drug targets for disease treatment

 

Abstract  bola virus causes sporadic outbreaks of lethal hemorrhagic fever in humans, but there is no currently approved therapy. Cells take up Ebola virus by macropinocytosis, followed by trafficking through endosomal vesicles. However, few factors controlling endosomal virus movement are known. Here we find that Ebola virus entry into host cells requires the endosomal calcium channels called two-pore channels (TPCs). Disrupting TPC function by gene knockout, small interfering RNAs, or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halted virus trafficking and prevented infection. Tetrandrine, the most potent small molecule that we tested, inhibited infection of human macrophages, the primary target of Ebola virus in vivo, and also showed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mice. Therefore, TPC proteins play a key role in Ebola virus infection and may be effective targets for antiviral therapy.

 

原文链接: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7/6225/995.full.pdf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