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技前沿
科学家首次用化学方法清除产婆蟾壶菌感染
发表日期: 2015-12-29 作者: Jaime Bosch 文章来源:《生物学快报》
打印 文本大小:    

 

经过6年的努力,生物学家称他们首次设法清除了野生蟾蜍物种中存在的一种致命病原体疾病,该病威胁到全球两栖类物种的生存。

西班牙马略卡岛上的产婆蟾蜍现在终于不再受壶菌的感染,马德里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化生物学家Jaime Bosch说。他和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于1118日发表于BIOLOGY LETTERS上。

研究人员和其他专家均表示,成功的治疗方法涉及到用抗菌药物治疗蝌蚪,同时通过化学方法清洗它们栖息的池塘,但是这种方法却并不能广泛应用于受到壶菌威胁的其他两栖类物种的栖息地。

这种真菌病毒是全球两栖类物种的最大威胁之一:壶菌已经导致数百种蛙科动物物种灭绝,Bosch和西班牙以及英国的同事从2009年开始挽救那些生活在马略卡岛上的彼此隔绝的脆弱产婆蟾。这种真菌会传播到产婆蟾的皮肤上,使它们窒息,还会控制它们的水平衡能力,最终导致这种蛙类死亡。

研究人员把所有蟾蜍的幼生蝌蚪从水里清除出来,并在实验室里用抗菌药物伊曲康唑对它们进行治疗,同时研究人员还抽干了池塘里的水,希望借此可以清除这种病原体。但是当他们搭着直升机回家之后,首批经过成功治疗的蝌蚪很快又重新感染上了这种真菌。

2012年,研究人员再次进行了实验:这一次,他们重新抽干了池塘里的水,并用杜邦公司研制的一种叫作Virkon S的农业消毒药物清洗了池塘。结果发现,那些回到经过消毒的池塘里生活的蝌蚪一年后仍然健康,但是那些回到抽过水却未消毒的池塘中生活的蝌蚪再次被感染。随后研究人员给其他的池塘抽干水并进行消毒后,发现在两年里并未发现再次感染该真菌的证据。

尽管Bosch和团队推测,蝌蚪可能是通过人类视线没有触及到的成年蟾蜍再次感染的病菌,但是目前尚未确切知道这些病菌在哪里以及如何残留在池塘里。于是该团队在池塘的角落和裂隙中喷洒了消毒剂,以此触及那些隐藏的成年蟾蜍。

“他们能够消除岛上很多地方的壶菌,这令人感到兴奋。”美国马里兰大学环境保护生物学家Karen Lips说。但是Lips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可能仅在一些特殊栖息地起作用。马略卡岛天气干燥,花岗岩垒砌的池塘中的水量随季节变化,岛上很少有其他动物传播这种病原体。

“其他很多地方并不能采取这种治疗方式。”Lips说。这些例外包括牲畜饲养项目、动物园、实验室以及其他类型的岛屿等隔离环境,例如城市岛屿和山坡。然而,她表示,在那些物种面临灭绝、成本花费并不是问题的地方,“我认为这说明了我们仍然可以做一些事情。”

Bosch也同意,为了不让很多两栖类动物感染病原体,应该设法找到另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项研究表明,可以在一些环境中采用积极的化学干预措施。Bosch的合作者之一、伦敦动物学会的Trent Gar希望可以看到更多迁移工作。“我们每年都会在庄稼上喷洒抗真菌的病毒。”他说,“是否有一些其他的物质,可以在环境中大规模使用?”

波士顿马萨诸塞州两栖动物疾病生态学家Doug Woodhams希望,这些干预手段可以不通过采用大规模抗菌化学药品喷洒方法就能起作用。在他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在采用生物疗法,即通过介入有益的微生物抵抗真菌感染,但是目前他仍然需要证明这种疗法可以在野外生效。

同时,在西班牙东南部和马略卡岛相似的地方,Bosch和同事正在利用他们的方法尝试保护Betic产婆蟾。壶菌是该区域数百万年来存在的一种地方病,现在那里的蟾蜍栖息在人类为牲畜建造的储水池里,并把那些用塑料铺垫而成的池塘作为栖息地——那里是消除壶菌的最佳地方(来源:中国科学报  红枫)

 

Successful elimination of a lethal wildlife infectious disease in nature

 

Abstract  Methods to mitigate the impacts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ffecting wildlife are urgently needed to combat loss of biodiversity. However, the successful mitigation of wildlife pathogens in situ has rarely occurred. Indeed, most strategies for combating wildlife diseases remain theoretical, despite the wealth of information available for combating infections in livestock and crops. Here, we report the outcome of a 5-year effort to eliminate infection with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affecting an island system with a single amphibian host. Our initial efforts to eliminate infection in the larval reservoir using a direct application of an antifungal were successful ex situ but infection returned to previous levels when tadpoles with cleared infections were returned to their natal sites. We subsequently combined antifungal treatment of tadpoles with environmental chemical disinfection. Infection at four of the five pools where infection had previously been recorded was eradicated, and remained so for 2 years post-application.

 

原文链接:http://rsbl.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11/11/20150874.full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